纳速健身

标题: 陈式太极拳 [打印本页]

作者: ns1987    时间: 2010-9-2 00:29
标题: 陈式太极拳
本帖最后由 ghz 于 2010-9-2 06:01 编辑

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流传最广的有: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陈家沟历史推源
  明  陈式太极拳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造成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西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写着“古常阳”的字号。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仍以陈姓为主,村中居民现达2600余人。
拳法起源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2》
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兄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是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从现有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  陈式太极拳
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陈王庭老年能够造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精湛,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镇村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新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修正。各流派出现及发展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24式太极拳是解放后根据杨式太极拳简化而得到的简化太极拳。是为了把太极拳普及到大众才创立的,比传统的太极拳简化了很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关怀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在1956年前后,根据上级领导指示,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科组织太极拳专家,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于已在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传统人极拳37个上要势子中择取20余个典型动作,集中了传统太极拳主要技术结构体系,按照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原则。先安排直进动作,随后安排后退和侧进的动作,然后穿插蹬脚、下势、独立和复杂转折动作,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原则,便于人民群众学习掌握,以“简化太极拳”更好地推动普及太极拳。
    现在一般称“简化太极拳”为“24势太极拳”,从“起势”--“收势”由24个势子组成。“势”字内涵深刻,具有鲜明的武术文化特点,动态含义浓重,有历史文献依据。也符合太极拳连绵不断行拳之实际,是表达较为准确的字词。常见有的同志习惯写成“式”,<现代汉语词典)讲“式”--样式。“式”字似乎静态意味重,写成“24式太极拳”不合武术文化惯例,也容易曲解成练太极拳吋断续地摆架子;在教材具体内容中用“势”,在名称上用“式”,明显不一致、不合逻辑。从多方面看,用“式”字不如用“势”字。
  开始称为“简化太极拳”,是因为它比太极拳37个主要势子少一点,相对于100多个势子的老套路重复动作多而简化一些的意思,实际上它集中了传统华中主要技术结构体系和一多半势子紧凑编排而成,“精髓没有改变,学问没有简化,技术并不简单”,要练好、教好实非易事,其内涵、技法需要深入研究,才能不断提高。
    24势太极拳是对武术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继承,古为今用。通过新编给传统太极拳精粹赋予了时代特征,通过创新突出传统特色、符合时代要求,做到历史、现代、未来的统一。以简化太极拳为始端的国家统编太极拳已渐成系列,如今已形成武术太极拳种中流传最广、习练人数最多的主流派.从发源地中国逐步传人其他地域,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它具有继承性、创新性、传统性、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
    混元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和心意拳的基础上有太极宗师冯志强创编的,该拳法有出功快,易得气而受广大太极拳习练者喜爱。该拳在陈式太极拳的套路上加一些练气的混元圈,主要是为了增加丹田之气,体现拿住丹田练太极的原则。联系该拳主要要求与其它太极基本差不多,但对以意领气要求较高,同时要求放松,已达到内气贯通。动作比杨式稍复杂,但也没有什么难的。可以在练拳的同时多练一些混元功法,这样会对练拳有帮助。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