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郑州武林传奇
[打印本页]
作者:
awagink
时间:
2009-4-27 10:03
标题:
郑州武林传奇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文
晚报记者 张翼飞/图
嵩山少林寺
建于北魏,曾遭军阀摧毁
名扬中外的嵩山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武因寺名,寺以武显。”人们常常这样评价少林寺与武术的关系,更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说,由此可见少林寺的地位。
少林武术起源于北齐(公元550~577年),少林寺第一个精通佛理又武功超群的武僧是北齐僧稠禅师,从彼时开始,少林武术兴旺于唐、宋、金、元,极盛于明,衰落于清。
从公元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200多年,是少林武术和民间关系十分密切的年代。清朝自顺治开始严禁寺僧习武,少林寺僧只能深夜在殿内闭门练功。据说寺内千佛殿砖地上的48个练功习武的脚凹就是那时留下的。也就是从清朝顺治年间,开始有武僧高手离寺,流落四方传授武艺。
朝廷严禁汉民习武,再加上社会动乱、战争和政治文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少林寺灾难频繁,寺僧渐少。至民国时期,多则三百,少则百余。虽如此,少林寺僧仍苦行习武,争获绝技,出现了飞毛腿贞俊、金罗汉妙兴、鸳鸯脚德根、飞檐走壁的许世友(将军)、铁沙掌钱钧(将军)、发气断链的李根生、铁身靠贞绪等武术名手,均身怀绝技,武功卓著。
不幸的是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焚少林寺,七进院落焚毁四进,主要殿宇及10余部武技医伤宝贵资料同藏经阁一并燃为灰烬。
这次灭顶之灾,使得僧人四散逃亡。经历多次浩劫的少林寺内几乎没有僧人,原本700多套武功大约只剩下200套流传到今天,后来少林寺恢复后,特到民间请回当年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回来传授少林武术。六合拳就是其中的一套。少林拳名家刘振海和少林武僧释永旭曾在合作整理的《少林咬手六合拳》中说:“少林咬手六合拳,系少林寺较古老的传统拳之一,这套徒手套路会的人不多,据对少林寺周围的人调查也只有两三个人会,且均系解放前在少林寺里跟释德根所学。”
张文亭与少林
张家少林拳,传承几百年
柴郭村张文亭家所传武功,名为“少林陆合手”(俗称六合拳),包括耳把、踢打、咬手、扳手、开手、盖手等完整六路、400多招。张文亭的爱徒马树森介绍,少林武术源远流长,门类众多,而各门各派都认为自己所练的拳术是最好的武功,所以都用自己本门的技法去破解自己的技击术,印证本门之武学,借以提高技击水平,从而达到登峰造极。嵩山少林寺的陆合手,就是用少林小红拳与青龙出海拳破解技击之术的印证。
少林陆合手不轻易传人,历代宗师收徒也非常严厉。要经过非常严格的考验才能拜师学艺,授艺时也是师父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
说起张家如何习得此少林武功,还有一段奇缘。
张家祖上是柴郭的大户人家,开设有镖局,门徒众多。明末清初,张家的当家人张甲寅把民间颇负盛名的“神手”张勤请回家去做武功教头。据说张勤即是名极一时的少林武僧湛勤,当年武艺高强的他打出山门,还俗后改名为张勤。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寺的功夫在明末清初正值巅峰,有700多套,和禅、医并称“少林三绝”,能打出山门的张勤的功夫可想而知。
张勤的到来,对张家无异于如虎添翼,他带来的少林武术也很快在柴郭村风行起来。历史上,柴郭人习武风气浓厚是出了名的,郑州方圆甚至外省都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喝喝柴郭水,也能打俩滚儿。”
300多年过去了,张家少林拳传到张文亭这一代。
张文亭生于1906年,其父张玉贤是当地有名的大教士。出生在武术世家,耳濡目染,张文亭自然也爱伸拳踢腿、舞枪弄棒。作为张玉贤最疼爱的幺子,家传的根基和自身的努力使张文亭的武功突飞猛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时逢乱世,张家家道日渐中落。俗话说得好,穷文富武。成年后的张文亭不得不为生存分散精力,但依然每天早晚习武,广收弟子。
“师父临终前再三叮嘱,一定要将拳术发扬光大。”他的小徒弟张海涛说,“师父一生总觉得愧对祖上,他说,他这一代受杂事干扰,练功不是特别刻苦,不像师爷,通宵达旦地练,晚上困了就睡到梨树园里的梨树上,风一吹掉下来,再接着练。”
练武术是个苦功夫,能坚持到底、坚持到老练习的人不多。目前,张文亭的徒弟中,还在坚持的就是马树森了。
作者:
awagink
时间:
2009-4-27 10:06
初学武时争强好胜 最高境界其实讲究“和”
一般初习武的人往往腆胸叠肚,争强好胜,有了一定修为,性情趋于平和,方才去浮躁,生智慧。“武学的最高境界是和。不四处显露,不与人争口舌之利,静笃闲逸,恬淡平和,在圆融自省中感知地我天人”。
张文亭虽然是个远近闻名的“练家子”——据说,花甲之年的他还能非常轻松自如地翻越家里两米多高的院墙,但他素来不在众人面前显山露水,即使有人拦路挑战,他也笑而躲避,从不应战。他常跟徒弟们说,学武是为了不被欺负,但不能欺负人,学武更是练习一种修为,不是让你学会了去找人打架。不过,和平友好的切磋他还是乐意接受的。但张文亭总是再三强调“能者为师,艺无止境”,切磋时一定要点到为止,手下留情。
小孙子张保平从小就深得张文亭的宠爱,也尽得其真传。虽然他知道爷爷的规矩,但年轻气盛的他还是手痒,于是经常瞒着爷爷寻访武林高手一比身手,张文亭告诫他:“学武最忌好勇斗狠,不是忍无可忍,不要轻易出手,而且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蹦得越高,摔得越重……”
但是不鼓励出手,并不代表不出手,张文亭有着所有武林人士一样的侠义之气。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天,张文亭从城里办事回来,路过五里堡一偏僻处,见两个日本兵正在持枪威逼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日本兵居然用刺刀去挑女人的衣服,强行非礼。那个男子刚想反抗,立刻被另一个日本兵捅倒在地,看他还没死,又疯狂地连捅数刀……一切都发生在瞬间,看到眼前血淋淋的一幕,张文亭大喝一声,冲向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暴年轻女子的两个日本禽兽。
少林六合拳本就是从实战出发的拳法,讲究以快取胜,一招制敌。而被愤怒激发的拳头更是力有千钧,疾如流星。两个日本兵还没看明白怎么回事,便被张文亭击倒在地,唯一能做的就是叽里呱啦地用日本话大声呼救。时间紧迫,张文亭拉起那个女子逃到了安全地带。他后来听说,就在出事现场周围,日本军队进行了报复性的大扫荡。
这段回忆是张文亭的儿子张福合讲述的,他说父亲生前从没有标榜过自己,这段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还是张文亭在教徒弟们如何抢夺对手兵器时顺带举例提及的。
国运兴,武运昌。随着生活的安定,找张文亭学武的人络绎不绝。张文亭也开始摆脱世俗和家庭的压力,一心扑在练功上,他决定把年轻时耽搁的时光补回来,张家大院又恢复了以往的热闹。直到张文亭80多岁了,他还喜欢用练功来缓解身体的不适。
“浇花浇根,教拳教心,如果一个人品行不好,学了武是要危害社会的。”师父生前的教导徒弟们都铭记在心。深得师父武学之精髓的马树森,在郑州国棉六厂工作了几十年,几乎从没显露过自己的过人本领,实在忍无可忍也只是点到为止。马树森说,一般初习武的人往往腆胸叠肚,争强好胜,有了一定修为,性情趋于平和,方才去浮躁,生智慧。“武学的最高境界是和。不四处显露,不与人争口舌之利,静笃闲逸,恬淡平和,在圆融自省中感知地我天人”。
武学失传令人痛心
名家突破“传内不传外”
据张文亭的孙子回忆说,当时爷爷教他反背拳时,都是在其他徒弟练功结束走了之后,而且还躲在练功房里……如果不是晚年一系列的变故让张文亭大彻大悟把这两套秘不示人的拳法传给了马树森,那么,这两套武功可能真的就失传于世了。
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遭奸人陷害,被处以死刑。这位才华横溢、精通音律的名士,临刑前“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弹奏了一曲动人心魄的《广陵散》,曲终慷慨赴死。由于这首仙乐般的琴曲只有他一人能演,随着他的离去,《广陵散》遂成绝响。
其实,民间有很多类似的情况,许多高人隐士身怀绝技但深藏不露,当突然遭遇变故或无后人可继承时,他们满身堪称民族瑰宝的奇技绝学也随之失传,甚至永不再现。
与少林拳、太极拳并称为河南三大拳派的苌家拳,就曾一度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少林选择开放态度,太极选择亲民路线。
早年的张文亭虽然打破门户之见,一直坚持“只要愿学,我就教”,并且分文不取的授艺原则。除了六合拳,张家还有两套几近绝世的拳术,即五虎拳和反背拳,这两套拳算得上是张家的看家本领。据张文亭的孙子回忆说,当时爷爷教他反背拳时,都是在其他徒弟练功结束走了之后,而且还躲在练功房里,其他人连看也休想看上一眼。如果不是晚年一系列的变故让张文亭大彻大悟把这两套秘不示人的拳法传给了马树森,那么,这两套武功可能真的就失传于世了。
据统计,全国共有129个武术拳种,而我们河南流行的就有40余种。除少林拳、陈氏太极拳、苌家拳外,还有查拳、形意拳、八极拳、八卦拳等。“传承落后于发展,流失速度快于传承速度,武术整体在萎缩,个别拳种已经到了失传的状况。”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栗胜夫认为,我省武术发展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表面上看失传的是拳技之法,而实际损伤的则是我们民族的血脉。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