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十三總勢____王宗岳 [打印本页]

作者: 春风化雨    时间: 2010-7-23 17:51
标题: 十三總勢____王宗岳
「掤」、「手履」、「擠」、「按」、「採」、「手列」、「肘」、「靠」八勁與「前進、後退、左顧、右盻、中定」「五步」在拳譜上合稱「八門五步」,其實就是依循「八卦」、「五行」運動原則的活動,是「陰陽」兩端組成的外圍,與「陰陽」之「中」相對應的「陰、陽、中」「涵三為一」,「陰、陽」相對活動而不離其「中」,就是「陰陽相濟」,是「陰陽」相「和」而「中」,也就是「太和至中」,是活動的總規律。凡是依循規律的活動自然會發展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八門五步」依循「八卦」、「五行」「太和至中」的規律整體圓轉流動走勢以對敵,勢不可擋,自然而然的「無為」而「無所不為」,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八門五步」合稱為「十三勢」,因為是活動的總規律,所以又稱「十三總勢」。

「十三總勢」是立體的,是可擴大可縮小的螺旋活動 。這活動依賴外圍與中心,二者「太和至中」合成一個整體。中心愈小、外圍愈薄,則由外圍到中心的空間愈大,空間愈大,調整中心的能力也愈高,整體就愈靈活。所以太極拳要有中心主宰,圍繞中心的外圍,是頭頂、腹、背及尾胝四部分,這四部分愈薄愈好,所以用「四張皮」來形容。外圍薄,中心小,全身都是調節空間,調動起來便得心應手,愈活動,中心愈穩定,「太和」而「至中」,因為「太和」所以「至中」,因為「至中」,所以「太和」,互為因果,動態平衡。

太極拳的動作千變萬化,每個動作都有規範可循。規範是法,招式動作千變萬化,規範可成千上萬,但萬法總能歸納為一法。再複雜的動作,都能以此法統攝。此法純熟,連這一法也不覺其存在,自然而然,不思而有,則一法歸於無法。而無法才是真正懂得太極拳。所以說:「萬法歸於一法,一法歸於無法,無法才是真法」。初學太極拳總得有式可跟,有法可循,學拳明理,要能由博返約,用「十三總勢」一法去統攝,明其理,熟習其運作,則法式也不重要了。

清末時楊露蟬在河南陳家溝跟從陳長興學習太極拳,學成後在河北永年及京師一帶走動,人稱「楊無敵」,又稱「楊搬攔」,因為楊露蟬與人交手,無論人家怎樣打來,他總是一招「搬攔捶」。其實太極拳純熟了,別人挨我何處,祇要一有方向,我便依你的方向走化,人剛我柔,借你的來力把我全身一個整圓轉動,令你無處著力,我自然而順粘,你則被我所粘而背。用甚麼招式也能「捨己從人」,而又自然「我順人背」。我最純熟是「搬攔捶」,你怎麼來我也能把你接入我「搬攔捶」的走勢路線。與楊露蟬一碰,便進無門退無路,不能自拔,所以又稱楊露蟬為「軟十三,不敢沾」。「軟十三」就是「八門五步」「十三總勢」。

太極拳無論通過甚麼方式去鍛練,總要以「八門五步」「十三總勢」為基礎。以那一家那一派的太極拳作為入門工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看所傳授的,是否有「十三總勢」的內容。沒有「十三總勢」為基礎,是練空架子,到老一場空。架子是瓶子,「十三總勢」是酒,釀酒時間愈久則酒質愈醇,若光注意雕啄酒瓶,工夫再多也只是一個漂亮的酒瓶,不是一瓶好酒。

練「十三總勢」可以練長拳,可以練單式,也可以練站樁,視個人與師承習慣,不一而足,沒有絕對的方法。二人練習可以練「推手」,「推手」是同門對練的編排,只適合用於練習,不適合用作競技較量,以推手作為比賽的方式,已失去推手的原意。

長拳的編排,以方便練習「十三勢」為目的。沒有那一種編排比另一種編排更好。每一個對「十三總勢」有修養的明師(「名師」不一定是「明師」),都可以因應傳授需要編一套拳架。只要能保持「十三總勢」的內容,雖與其原學編排有異,也無所謂。但若只求保持老師每一招一式的細節規範,卻失去「十三總勢」的內容,再正統也不是太極拳。

「十三總勢」以「陰陽相濟」、「太和至中」為基礎。「太和至中」是一個概念,很難具體說明,一位明師,講授「太和至中」的道理,如要避免刻舟求劍,祇能如佛祖說法般,說這不是,那也不對,學生要從「不對」中去領悟,因為一落實到如何去擺架出招,便容易僵化而失去「太和至中」的內涵。學習太極拳,拳架祇是入門功夫,拳架招式是萬法,總要歸於「陰陽相濟」一法,而「陰陽相濟」、「太和至中」其實是無法之法,無法才是真法。而所謂「無法」,是沒有具體的規範,祇有概括的規律。理解規律,使全身整體,要就寂然不動,要就捨己從人,感人之動,並依其動的方向,整體以通於規律的方式轉動。能通規律,就能從心所欲而不踰矩,怎麼動都與規律合拍。這樣的無法才是真法。所以必須在概念上明暸「太極思維」的本質,在實踐上依從循「太極思維」所蘊涵的運動規律,由淺入深,由著熟漸而懂得依規律而動,能依規律而動,就是「懂勁」,「懂勁」則「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人不知我」為「神」,「我獨知人」為「明」,進入「神明」階段,才算學懂太極拳。

自清初到現代,太極拳經近四百年的承傳,架式肯定代有不同。民國以後,把太極拳簡化已成為潮流。簡化了的太極拳比較易上手,但也可能愈來愈疏遠「十三總勢」的內容。變成了愈普及愈不是太極拳。其實這也無可厚非。細看佛學流傳的曆史,唐朝玄奘經曆千辛萬苦翻譯大批印度佛學經典,創立了唯識宗,是佛教之中,佛學內容最完整的一個宗派。但玄奘圓寂之後不到百年,唯識宗便已後繼無人,接近失傳。有賴禪宗與淨土宗將佛學簡化再簡化,把佛學薪傳下去。淨土宗的未流,把念佛作為往生西方極樂的手段,雖然偏離了佛學的宗旨,但能吸引一般善信,善信保持對佛學的誠心與敬意,大量的佛學經典,依賴禪宗與淨土宗佛教的持續而保存,留待有心人的發掘與中興,到清末楊仁山由日本將唯識經典由日本回流中國,唯識思想又再復興。太極拳普的及,內容或有缺失之處。但王宗岳的太極拳著作,以及其他先輦的拳論口訣得以流行保存,普及太極拳功不可沒。

學習太極拳要有誠意。「誠」是個人的主觀意志力。人的主觀意志其實有很雄厚的力量,能調動人體許多隱藏的能量。人體自身的重量,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能量來源,但這能量來源被日常習慣阻礙,空有能量不能利用。學習太極拳,一定要有相信太極拳無力能打有力的誠意。這個誠意不足,與人相較,人家筋骨用力,自己也用力。一用力,就不能人剛我柔,就不能我順人背;不能節節分開,自然不能節節貫串,也就不能中正鬆空。人家的重量借不到,自己的重量又節節扣,處處受阻,能量來源不足,什麼功效也沒有。

誠意相信「無力打有力」,我做不到只是我「八門五步」學不好,必須要虛心學習,努力精進,思維上不能只聽老師解說而不細加思考,要將老師所授,與拳譜相對照,理論上明白了抽象拳理的意義,再把拳理之「意」放在拳架上去鍛練,「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不息在自修」(或作「功夫無息法自修」)。「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誠」的具體表現,如此落實誠意,則自然會成功。

太極拳是武藝,「武」是武技,習武可以自衛,可以強健體魄;「藝」是藝術,藝術是「生」這本質「美」的表現,是一種境界。太極拳是將中華整體思維精華,結合到武技上的藝術。學習太極拳,先要明白「陰陽」的哲學思維,再要能以「中和」實踐「陰陽相濟」,通過學習與鍛練太極拳,會深刻的明白「陰陽」,以及其哲學思維的本質與應用。這應用不限於太極拳。事業、人生、社會,均可以「中和」去理解、去行動 。能「和」能「中」,則能應付客觀環境的起伏,也能保持身體健康,精神愉快,所謂「明哲」可以 「保身」。明白太極拳的哲理,就更能安穩的立身於社會,健康愉快的生活,不知老之將至。所以《十三勢歌 》說:「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