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太极拳中的“ 轻灵 ”说 [打印本页]

作者: 再温香梦    时间: 2010-5-30 12:11
标题: 太极拳中的“ 轻灵 ”说
太极拳论》说: “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 这对于学习太极拳是非常重要的。
     “ 轻灵 ” 是练习太极拳首先要遵守的法则。因为 “ 轻灵 ” 是根据太极拳原理而制定的。 “ 轻灵 ” 是相对于 “ 重浊 ” 而言的。太极拳有它独特的文化底蕴,它包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 老子这里所说的是广义的自然现象。重与轻,静与躁都是相对的。重与轻是物理现象,静与躁是生态现象。
    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用于太极拳的修炼。假设我们想在练太极拳时达到 “ 轻灵 ” 的目的,重要的应该是掌握重心,也就是分清阴阳的关系。所谓 “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 。太极拳为道家的行功,注重武德的修养,注重的是内部的修炼,而不是外部的刚力。这就是太极拳与其他武术的重要区别。
    如何才能在练太极拳时达到轻灵的目的 ? 我个人认为,重要之处在于必须使整个身躯保持中正。正如《十三势歌诀》中所说的: “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 我注意到,许多练太极拳的人都不知道 “ 顶头悬 ” 的方法和它的重要意义。如果身躯不能保持中正,那么是很难达到轻灵的要求的。太极拳不应有刚强激烈致人死地之意,所以称为 “ 仁术 ” 。初学者必须时刻注意,才能中规中矩,这样练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太极拳要注意三个要点。
   不用气,用气则滞。这里的 “ 用气 ” 指的是在练拳时,运气必须平和,不能浮躁、急骤。如果浮躁、急骤必然导致动作失调,不能达到 “ 气沉丹田 ” 的要求。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 “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 这是非常重要的至理名言,也是学太极拳必须遵守的准则。
     《太极拳论》中讲的 “ 轻灵 ” ,并不是单纯指在练太极拳时不用力,而是指不能用爆发力。
“ 轻灵 ” 也绝不是松懈,有些老师在教学时,常用 “ 放松 ” 或 “ 松一些 ” 的词语。我认为,理解 “ 轻灵 ” 的准确意义,是 “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 。这个要求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要把松与紧的火候拿捏得非常准确。
      和爆发力,都会导致 “ 双重 ” 的弊病,是练太极拳的大忌。练太极拳要求推出的掌或击出的拳,都不是伸开或握紧的。拳虽握但不能握得太紧,中间应留有空隙。掌不伸直,掌心要稍有内陷,手指也不能并得太紧或太放开,以避免双手弊病的发生。
      步法也要求轻灵。有许多初学者在步法上容易犯不准确的错误。《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 “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 也就是说练太极拳时,迈步要像猫走路时的样子。猫走路时腿略抬起,然后有一缓冲的动作,再用脚掌轻柔地放下。我们不得不为古人观察力的细微而折服,但又有多少人能注意到它的重要性 ?
         应该说明,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拳术,所谓 “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 。太极拳内在的修养是最难练的。既然难练就更需掌握正确的练法,而正确的练法自然来自理论。
      任何学问,无论是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它们的理论均来自于实践,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拳的经典理论,是先师们的实践总结,是我国武术的瑰宝。我们不仅需要努力学习,而且具有继承发扬的责任和义务。
     叶扁舟入大江,下上簸荡任漂行。
     但凭巨浪来掀动,我自巍然泛归航。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