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陕西红拳 [打印本页]

作者: lijun    时间: 2010-5-27 13:31
标题: 陕西红拳
<h2>陕西红拳</h2>                                                                                                                                                                                                                                                                                                                          提起陕西红拳,当下许多年轻人可能比较陌生。它起源于秦朝,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在民国时逐渐走向衰落。它来自于陕西民间,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但仍拥有顽强的生命力,那些曾行走江湖、扶贫济弱、行侠仗义的拳师们依然为人们所崇敬、怀念。作为发源于陕西民间的重要文化遗产,省文化厅已将陕西红拳列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正式上报国家文化部,抢救、发掘、保护、传扬这一民间武术瑰宝的重大行动引起世人的关注。陕西红拳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拳术,眼下还有多少人在练?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采访。 <br /><br />  秦时红拳已显雏形 <br /><br />  在南郊一个幽静的院落里,记者辗转找到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屋里人来人往,显得十分忙碌。研究会秘书长兼副会长邵智勇、副会长李少阳都是豪爽之人,他们从五六岁起开始练拳,练了50多年,跟红拳结下不解之缘。 <br /><br />  应记者要求,几位拳师换上轻便的练功服,当场比试起来。五六十岁的人出手比年轻人还利落,“掏腮掌”“龙探爪”“雀地龙”“猴王镜”几个红拳实用招法练得虎虎生风,功力相当深厚。 <br /><br />  “说到拳术,人们熟悉的太极拳、少林拳发源于河南,形意拳源于山西,惟有红拳出自陕西关中,但因为宣传得少,不为更多的人所了解。”邵智勇说。陕西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国武术的发祥地之一,据《中国武术史》记载,秦时就已出现了对练套路,而且最早盛行于“三辅”即今陕西关中一带。西汉京城长安附近地区,是关中拳最早出现的地区。据传,秦王嬴政每打胜仗的庆功会上,武士必“击皮为鼓”(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被看做是红拳的雏形。关中拳到了宋代称为“西家拳”,明清时正式定称为“红拳”。 <br /><br />  “为何称为红拳?”邵智勇介绍说,从宋末到明清,关中拳在陕西特别盛兴,民间练者众多,用陕西方言讲就是“耍红了”,称“红”拳有取其兴盛、吉祥及绝好之意。 <br /><br />  拳坛名家力推红拳发展 <br /><br />  红拳发源于陕西关中,由于关中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红拳在发展中受到的外界影响较少,千百年来,这支武坛奇葩在三秦大地上开花结果,涌现出众多拳界名流,他们在红拳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他们的名字已是那么遥远,但在当时用“如雷贯耳”来形容毫不夸张。据史书记载,乾隆年间常子敬,嘉庆年间张景文,道光年间张真、光绪年间阎书勤等,皆是红拳名家。到了道光、咸丰年间,陕西红拳不断汲取别的拳种的实战招式,逐渐进入到鼎盛发展时期。在众多练拳练武人当中,三原“鹞子”高三(高占魁)、临潼“黑虎”邢三(邢福科)及潼关“饿虎”苏三、“通臂”李四等远近闻名,被誉为“关中四杰”。四人皆精于红拳,并在原红拳的基础上,吸收南北多家拳法之长,形成系统的红拳体系。这些拳坛高手的传奇经历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鹞子”高三。 <br /><br />  “鹞子”高三行侠仗义,历来被陕西武术界尊为一代红拳宗师,陕西地方志编撰的《高三史略》记载:“道咸丰年间,红拳大盛,高三为魁”。《中华武术大辞典》介绍高三“号春明,清末陕西三原陵前镇高家壕人,随数名武林高手习陕拳,成年后游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等各省,遍访名师,学过少林、通臂,精于猴拳,声闻关内外。” <br /><br />  高三排行老三,幼时天资聪颖。少时曾拜三原清麓寺圆净长老为师,此人原为少林寺武僧,因反清复明而遭到清政府的追捕,先后到过五台山、峨眉山,最后落脚到清麓寺。高三随圆净长老研习了少林五形、罗汉拳及轻功,凭着过人的天资,轻功大进。高三成为红拳开派大师,多得益于在此学艺。据传,在学功间隙的一次探亲中,他父母让他去果园摘柿子,高三不用夹杆,而是大施轻功技法,轻舒猿臂,只用了一顿饭的工夫便将一大树的柿子摘完,目睹者为之震惊。 <br /><br />  在圆净长老指点下,高三还奔赴山东、河南遍访名师。当年有一件事在陕豫两地可谓妇孺皆知:有次高三行至洛阳,拜当地“飞腿”丁门庆为师,可三年下来也未得其要领,聪明的高三心生一计。一日,师傅外出,师母正在案头和面,他趁师母下面时,出其不意,照其左肩猛击一拳,师娘耳闻风声,未等高三掌心接近,倏地转身后仰,从胸前发出一腿将高三踢出丈余摔倒在地。师娘用的是少林裙里腿,乃绝技也。高三就地磕了三个响头,告别师母登程而去。其师回来后,师母告之前事,其师笑曰:“他就是为了这一腿,今已被他得去。”时有三原县一秀才因此做打油诗一首:“学艺明春太认真,千里迢迢拜师尊,猛向阿婆施巧技,赢得师娘腿一墩。” <br /><br />  道光二十一年,武林群英汇聚渭北以武会友,高三亦邀赴会。在与享有盛名的拳师邢三、苏三对阵中,高三演练的少林拳法快似流星,神勇异常,最后夺魁,艺震渭北,被誉为飞腿鹞子。渭北盛会后,高三与邢三、苏三义结金兰,世称陕西红拳“三三”,至今各省仍将红拳称为高家拳、鹞子拳。 <br /><br />  清代以前,关中红拳虽历史悠久,但招数古老分散,研习者无所适从,高三根据自己学的少林拳法和技击实践,对红拳大胆改革,融入了少林拳技,并与邢三、苏三、李四等博取各种拳术之长,创编出一套以“撑展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齐,刁打为法”的四究拳。看似花哨,却非常实用。自高三将少林拳法融入陕西地方拳后,红拳的技击性增强了,使三秦大地及西北各省名家辈出,后继有人,曾名扬全国的赵长军、杨宝生等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br /><br />  红拳招式彰显陕西人性格 <br /><br />  在武术界,素有“东枪西棍关中拳”的说法。红拳集内家外家之长,带着浓厚的西北民风,姿态优美,外柔内刚,突出一个“巧”字。几位拳师在如茵的草地上两两对练,一边“过招”一边给记者讲解:“红拳讲究势轻劲柔,气顺招圆,以心意为根,用意不用力。打法以步制人,刁打巧击,与其他拳术相比非常实用。这就跟陕西人的性格一样,不喜张扬,不耍花拳绣腿,关键时刻却能以奇制胜。” <br /><br />  咸丰年间,四川巡抚衙门有一教头马海子,臂力过人,他曾挂出“拳打陕甘两省,脚踏盖世英雄”的招牌,路过陕西会馆时每每耀武扬威,既挑衅又欺行霸市,使陕西商人无从经商,会馆回陕请“鹞子”高三入川会神腿马海子。一日,马海子把几个打擂者掀翻在地,其气势不可一世。高三气愤不已,跳上擂台与之交手,高三施展少林轻功蹿奔跳跃,闪展腾挪,根据自己所创的“云里显圣”及“判官脱靴”等连环招法,暗取其下裆,将其打翻。像这样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拳师在关中大有人在。 <br /><br />  邵智勇秘书长介绍说,红拳在西北五省十分盛行,带有浓厚的西北地域文化色彩,当年西北军中士兵多习练红拳。抗战时期,抗日义勇军中大刀队官兵也多习练红拳。在民族危难之际,一大批武林志士挺身而出,投身革命队伍,如红拳高派传人胡景翼将军、杨志先生,周至哑柏镇抗战英雄陆杰等。“农村逢年过节,那些耍社火、舞狮子的民间艺术高手大多练过红拳,身上都有功夫,动作灵活矫健。” <br /><br />  在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记者翻看着拳师们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张张老照片,这些照片虽大多已经发黄和污损,但仍能感受照片上人物的英武之气,领略到一代拳师的风采:几十名习武者密密匝匝地围在一起,当中就座的师傅们眼神炯炯地盯着镜头,一色黑衣黑裤;前面是一伙刚入武行的孩子,不少打着赤膊;后排的青年拳师们则高举刀、枪等家伙,摆出各种造型。还有一张照片是七八名拳师一律着对襟大衫,头戴黑礼帽,敞开的衣襟里现出饱满的肌肉,他们两两对练,各不相让,姿态十分优美。“当年大雁塔地区的古庙会相当有名,每逢庙会拳师们都相约而来,比武切磋,场面非常热闹。”邵智勇介绍说。记者手中的一张老照片真实记录着雁塔庙会上拳师以拳会友的盛况:偌大的广场上拳师们各亮绝技,争打擂台,老百姓将场子四面围得水泄不通,不远处的大雁塔显出特有的古朴凝重。从这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出,陕西红拳拳技高超,组织纪律严密,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民众中影响广泛。这些图片资料都是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千方百计搜集而来,老陕的“精气神”在这些拳师身上得到最佳的注解,弥足珍贵。 <br /><br />  竞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br /><br />  从全国解放到1994年长达近半个世纪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再未开展过陕西红拳类的比赛。目前,红拳的套路和技击方法掌握在少数老拳家之手,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极少有专著遗文传世。拳家相互之间很少交流,而且学练陕西红拳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传男不传女”这一封建思想对陕西红拳的发展影响甚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掌握绝技的老拳师渐渐离世,许多优秀拳种套路将面临艺绝人亡的境地。于是挖掘整理和保护陕西红拳这一文化遗产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br /><br />  在陕西武术界知名人物马振邦、邵智勇等的努力下,“陕西地方传统拳种研究会”于1995年4月成立。研究会成立后规范了部分红拳套路,为推广普及陕西红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没有花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共举办六届全省范围的大规模红拳类比赛,先后有324个代表队,2782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参赛运动员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6岁,盛况空前,在全省各地掀起一股“红拳热”。2003年10月和2004年8月,陕西地方拳研究会两次组队,代表陕西参加在辽宁阜新和辽宁葫芦岛举行的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传统武术大赛,共荣获31枚金牌,为三秦父老赢得赞誉。 <br /><br />  为了保护陕西红拳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2005年7月,“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首次把陕西红拳与文化提高到武学的高度来弘扬。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曾习拳多年,他深有体会地说,红拳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拳法多变,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自古以来,陕西民间的红拳老师十分注重武德教育,传徒授艺时,先要考察其品德,再观其行方可教之。红拳讲究内在的锻炼,意识的修炼,“练时无敌当有敌,战时有敌当无敌,没人当着有人练”,以此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自古武术注重“以德为本”,摒弃武林中的门户之见,诚信正义、拼搏重德就是红拳所要弘扬的文化内涵。 <br /><br />  在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里,记者深切感受到这些人对武术的痴迷,以及红拳带给他们的乐趣。这些年来,研究会上陕北、下陕南,走关中,遍访三秦大地红拳前辈,挖掘整理出大量第一手的拳法拳谱,进行系统编排,使初学者少走许多弯路。 <br /><br />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据保守统计,陕西目前有十多万人习练红拳,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在公园广场,社区空地,清晨和周末就会出现习拳练功的情景。红拳既可防身自卫,又有很高的健身功能。研究会副会长靳根省说自己的小孙子从四五岁时学拳,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雷打不动,不仅武艺见长,还磨练了意志,在红拳比赛中已获得两枚金牌。<br /><br />  一代武术大师李小龙在论说武术家的修为时,以水为武术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是一种必须使智慧与技巧配合的精妙艺术,而不是简单理解的体力活动。”正在竞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红拳,扎根于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三秦大地,正待重振昔日的辉煌。
作者: tuji    时间: 2010-5-27 13:36
谢谢楼主分享............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