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人生无处不太极 [打印本页]

作者: iceprivate    时间: 2010-5-20 20:44
标题: 人生无处不太极
太极拳是由我国古代的导引术发展而来的一种强身健体的锻炼手段。太极拳要求肢体活动(调身)、呼吸锻炼(调息)和意念锻炼(调心)三者密切配合。“调身”,即太极拳的形体动作;“调息”,即做太极拳时的呼吸运动;“调心”,即做太极拳时的精神状态。三者的密切配合,使得太极拳与其他健身方法相比有着独特的健身作用。各位40岁的中年朋友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选择太极拳做为自己的健身方法,能够起到很好的健身效果。
1.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1) 太极拳运动融合了力量、平衡、姿势及凝神静气等四个基本要素,可以很好地调节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
(2)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
(3)改善呼吸功能,增加肺活量。
(4)增加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5)促进消化功能,防治便秘。
(6)促进机体的物质代谢,延缓机体的老化进程。
由于太极拳的以上健身作用,所以它是增强体质,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骨质疏松症、消化功能紊乱、退行性骨关节病、焦虑、失眠等中年朋友们常见病的良好健身方法。
2.太极拳流派及特点
太极拳发展至今,已形成许多流派,不同流派的太极拳各有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动作幅度大小、速度快慢等方面。而基本的动作要领大体相近,目前主要的流派有:
(1)杨式太极拳动作均匀和缓,舒展大方。(2)陈式太极拳动作刚柔并济,快慢相兼。(3)吴式太极拳动作柔和紧凑。(4)武式太极拳动作灵活,步伐轻捷。(5)孙式太极拳动作小巧紧凑,步活身灵。(6)简化太极拳是为方便广大群众学习,从杨式太极拳改编而来的。
各种流派太极拳的运动量也不一样。杨式太极拳共有88式,动作幅度大,运动量较大,属于中小强度运动;陈式太极拳动作幅度也大,而且有许多快速动作,运动量较杨式太极拳更大,可达到中等以上运动强度;武式太极拳尽管动作幅度小,但有108式,运动量也较大;吴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运动量较小。简化太极拳虽简单易学,但运动量太小,健身作用不够明显。所以,体质较好者可选陈式太极拳,体质较弱者可选学吴式太极拳或孙式太极拳。记忆力较差、协调能力低者可先从简化太极拳练起。不论选练何种太极拳,待练到全身发热、微微出汗、轻松舒适,即可收拳。
3.练太极拳应注意的问题
太极拳的姿势特点是重心较低,屈膝动作较多,膝关节负担相对较重,因此,膝关节较易受损伤。为防止膝关节的运动性损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宜的场地。太极拳的种类很多,技术上有不同的特点。应选择平整、松软的草地或泥地,尽量不要在水泥地或石板地上练拳,以免突然发劲、震脚而引起膝部损伤。
(2)做好准备活动。练拳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并注意克服急躁情绪。练拳前可先进行几分钟原地慢跑,活动一下肢体,再做几节按摩操,然后开始练拳。这些针对性的准备活动,有助于机体各器官和系统较快地进入运动状态,避免运动性损伤的发生。练拳前最好能喝一点豆浆、麦乳精之类的饮料,或吃几片饼干,但千万不要吃饱。
(3)循序渐进。如果锻炼者技术水平较低或身体素质较差,又一味地练难度较大的动作,或姿势过低,就容易致伤。因此,练拳时可以先进行分段、分式练习,待耐力增强、动作熟练后,再逐步过渡到成套练习,这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
(4)防止负担过重。练拳时运动量不宜过大或过于集中。要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一定的架势,做到量力而行。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势”等动作时,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只要意识上想到了,同样可以得到锻炼效果。
(5)加强自我监督。常用的简单方法是单足半蹲试验,锻炼者在每次练拳结束后做1次,如蹲下时膝部出现疼痛,便要引起重视,应根据疼痛的程度,适当减少运动量,放高练拳的姿势,或暂停锻炼。
(6)加强股四头肌锻炼。通常采用马步桩,站桩者两脚分开同肩宽,足尖与膝朝前,下蹲时膝关节保持在130度左右,两手握拳于腰际,躯干挺直,重心稍后,颈部放松,头正直,肩放松,保持姿势的时间根据本人的耐力而定。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