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关于南拳的“力发于腰”和“脱肩团胛” [打印本页]

作者: yatou    时间: 2010-5-17 12:57
标题: 关于南拳的“力发于腰”和“脱肩团胛”
力发于腰南拳的发劲要通过腿、腰、背、肩以及全身的协调一致,贯穿顺达。“力,其根在脚,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如一个弓步冲拳,一般由半马步过渡,通过蹬足、扣膝、挣跨、转腰、顺肩的过程,使力顺达于梢(手),出拳带钻劲。发劲的技巧讲究先蓄后发。先收后放。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使劲力表现得既有速度(爆发劲)又有深度(发劲的作用时间长)。脱肩团胛南拳的身法讲究脱肩团胛。脱肩,是指两肩有意识地向下沉坠。团胛,是使肩胛骨向前微合,形成团状。脱肩下沉,有助于臂、肘的劲力。团胛前合,是背部收紧,有助于发劲前的涵蓄。
作者: zhaoheng    时间: 2010-5-17 13:02
实际上就是沉肩坠肘哈
作者: ggjj    时间: 2010-5-17 13:08
对。
作者: papi    时间: 2010-5-17 13:13
这里说的弓步直拳是以洪拳为例。这里所说的一些南拳的动作要求与劲力特点是广东省武术队对规定南拳的一些基本要求,不能代表所有福建的,广东的,广西的,湖南的,湖北的,四川的,江西的,江苏的,浙江的,等等等等地方地区的拳术。
作者: 太极拳    时间: 2010-5-17 13:18
以下转贴一片好文章,不知楼上对贵派的弓步直拳有何高见?    戚继光对明代枪、拳武艺做了一次系统整理,留给後世许多经典性的理论和技术。出于当时练兵实战的需要,他对世传六合枪法格外留心,所论在明清各家六合枪中最为精辟。他的《纪效新书》第十卷专讲枪法,定名为《长兵短用说篇》,许多人不解其义。其实这个被戚氏强调为“用长之妙诀,万古之秘论”的“长兵短用”之法,就是一个字:“直”。对之,戚继光曾反复加以阐释,他所传习的“六个合战之法”的第六合,对扎双方,经过五个简明快捷的交接之後,最後都归到一个“直”字上,亦称“六直”,实际就是都归到破身而进的“闯鸿门”一着上,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就看谁家更快更狠。这是六合大枪中从来都被视为不传之秘的东西,真正掌握确非易事,然而却绝没有半点神秘虚玄的成份。我们曾不断地读之练之,读而後练,练而後又读,周而复始,反复体味,古典武艺所包涵的特殊魅力,常常令人神驰意远,感奋不已!于是也才懂得了为什么俞大猷的笔下总是出现那样强烈的兴奋感,懂得了为什么他曾挥笔写下:“凡此意味体认得真,亦有七日不食,弹琴咏歌之趣也!”    有人说,读俞大猷《剑经》如坠五里云雾之中,责怨他竟没有留给後代一个明白浅近如看图识字的解说。这个要求是不实际的。原因很简单,武艺的真谛及其变化运用之妙并非高深莫测,但凡靠玄虚神秘加以包装的东西,往往是些浅薄妄诞的货色,“戳破西洋镜,不值一文钱”。然而它又的确不是笔墨所能够描写得清楚的,所以戚继光强调“既得艺,必试敌”。“自古非师不通圣,得艺回来再看书。”这些古训讲得就是此理,不然,旧时武术界的尊师之道为什么会那样严峻,那样之神圣!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直”字,在唐顺之的书里写作“彻”。据《辞源》,“彻”有通、穿、透等义,《左传·成十六年》有神射手养由基“彻”七层甲的记述,这大概就是“贯彻”一词的源头。所以,彻与直同义。但戚继光还是用“直”而不用“彻”。一字之选,亦可见戚氏更注重实际,更贴近披坚执锐的战士和学有本源的民间武艺家们。
作者: baobao    时间: 2010-5-17 13:23
请问先生是否执教洪拳的?
作者: liulei    时间: 2010-5-17 13:28
这帖子很好顶上来!!!!!!!!
作者: bha    时间: 2010-5-17 13:33
写得不错,难得。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