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速健身
标题:
追根溯源话推手
[打印本页]
作者:
awagink
时间:
2008-6-15 22:26
标题:
追根溯源话推手
追根溯源话推手
□文/武当清复
拙作《太极拳推手杂谈》一文,已引起诸多同行议论探讨。本人当初写此文的动机,是总结我以往练习太极拳和推手之经验,反思太极拳技击功能与推手的关系,借助有关资料来弄清楚推手的来龙去脉,澄清推手的具体内涵,为推手的发明权提供一个佐证,以避免太极拳因源流问题而长争久论。我尤其愿此观点引起武术界,特别是太极拳界的重视,界定推手与散打之间的分水岭,指导当今武术对抗性比赛,为太极拳推手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点经验认识。当然也难尽善尽美,故一石击起千层浪,不得不再有下文。
怎一个“推”字了得
我们最熟悉的张三丰传至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歌》中的168个字,可以说字字玑珠,在此之中,出现“推”字三次;“仔细留心详推求”、“详推用意终何在”、“若不向此推求去”。综合语意环境来分析三个推字所言之要义,我们可以断定,太极拳十三势之推手早在张三丰时代及传至王宗岳时就已出现,只可能没有像如今定名而已。
这首深入浅出的古代民歌体七言歌诀,像众多道教经文和秘诀一样,意赅言简,极便朗读和记忆。在开宗明义地强调了十三势重要性,言明不可等闲视之后,接下来,把重点、关键以及原理和方法,根据道教常提的人体三宝——精气神及原理一一解释,并加以强调,从整体命意之“腰隙”是肾,到气行周身的要求,以及“用意”、“留心”等炼神之描写都无不与“上药三品,神与气精”(《道教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和“拳家三宝,精气与神”(《拳法·精气篇》)同出一辙。其中“虚实”、“动静”互相触发和转换,是不断变化的,且是因敌所变,而这些方式方法的体会和实践,只有去认真仔细地面对面地探索、寻求和体悟这些奥妙,才会有收获。此时第一个“推”字的出现,既含蓄地指明了一个取得理想效果所采取的态度,又直接地把实现理想所用的方法告诉诸君。这里就提出用推手这一来解决太极拳体用的几个基本问题。因为“推”字本意是向外和力,使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顺着用力的移动。太极拳的体用在锻炼过程中,双方交手用力用意验证拳架时,只有通过接触、推摸之后,相互用意,认真体会,才能懂其中的奥妙。反之像散打似的快出快变快收,接触面小,时间短,那是体会不出“变转虚实”、“静中触动”的感受,那也不是内家心意功夫的太极拳。而且“推”字引申义有根据已知的事实来断定事物,从某方面的情况想到其他方面。
这说明:一者“推求”就是由以上各项拳理要求来寻求太极拳最理想的体用效果,这是一种对事物的态度,即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究其根本。二者“推求”就是指明一个方法,即双方按拳理要求互相推手琢磨练习,按拳架招势逐一验证。《十三势行功歌》接下来继续补充说明了取得太极拳十三势功夫的原则、主次和目的标准等。正是这个《十三势行功歌》,指出行
功过程是用推手来得,而不是技击过程仍用推手来实现。也就是说,这推手之法是太极拳十三势的行功用意锻炼之法,而不是实用技击之法。 “推”字的巧妙与灵活第一个推字的出现,已经把只有用推手之法求得十三势的行功效果表达出来,接
下来,具体详细地交待了推手之法的妙处:“屈伸开合听自由。”推手的方式方法,现在流传很广 ,而且各家各式各有特色,但这一句“屈伸开合听自由”却为各家真正的推手行家所认可。
这里提出的“听自由”与后来常提的“听劲”任顺自然是相承的,只有真正在推手中做到“屈伸开合”,随对方给劲给力的多少而顺地方变化而变化,才能做到不顶不抗,才能“引进落空”,才能是屈是伸“舍己从人”,要啥给啥,这是具体推手方法的描写(因此也紧接推求之句,而且笔者认为,其他诗句都没有这句于推手针对性强),并且方式方法还须得明师的指点,功夫的提高则靠自己去“实践出真功”了。
第二个“推”字的出现,更让我们证实推手的功用和太极拳体用的关系。且不论太极拳体用的标准是意气当君(均),骨肉为臣(沉),那仔细长期的推手练习又为了什么呢?延年益寿,永葆青春,是理所当然的,也是终极目的。同时也暗示,仔细而长期的推手锻炼,用意操作上升到质的高度,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健康长寿,因为从拳术多功能出发,分析推手之后另一用途是散打。如果拳技立于不败之地,自然能延年益寿。所以在最后的四句诗中,赞美了拳理的贴切真实,同时再一次强调要依此法理进行推手和拳法理论的实践。
纵观三个“推”字的出现、在歌词中的位置和次数,不能不令读者深入思考:太极拳十三势行功过程光靠走架去揣摩探求,就能获得打手、散打的太极特色吗?推手锻炼的功用和创名及方法的建立难道是偶然的吗?
推手的定位与局限
笔者在前一篇《太极拳推手杂谈》中已提及推手的定位与局限等有关问题。通过进一步分析张三丰传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后,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太极拳推手始创何时何人 。这虽难考证,但可以肯定跟太极拳一样,它是先有其实际动作。后才有其名称。而《十三势行功歌》中“推”字给后人(包括杨式祖传诸人)都有过启示,所以到杨式诸君过定名定型 ,但它的内容和过程,至少早在王宗岳时代已经形成,而且其主要理论指导依据是《十三势行功歌》。这相它与另一首《打手歌》的打手不相同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如我在《太极推手之定位以及与“打手”之关系》中所说的一样。太极拳之推手是介于拳架与散手之间的一种 以锻炼掌上功夫为主,兼之锻炼身腰整体灵活和整体性的听劲、懂劲、化劲、发劲的一个锻炼手段,是检验拳架的试金石。推手与散打不能混为一谈(不能说成任何比例)。散打是拳功实用的最终目的,推手是中间锻炼的一个过程和方式。如果推手包含了跌打摔拿等动作,并以制服或发放对方为目的,那样的推手应该升位,而不一定叫推手。正因为如此,推手就暴露出它的局限来,此局限是随着现代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而逐步出现的。但如果恪守“欲天下豪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之祖训,我们就可以把握好推手的定位,潜心去做“益寿延年不老春”的修炼。
作者:
lzg6800
时间:
2009-8-17 21:46
谢谢LZ分享!
欢迎光临 纳速健身 (https://nas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